top of page

馬祖民俗淺介:說西莒「躃火儽」


作者:陳高志

馬祖的「擺暝」(ㄅㄝˇㄇㄤˋ,pɛˇmangˋ)活動是閩東文化特色之一。因為文化處和各社區的大力推闡,且拜媒體傳播之賜,這幾年馬祖的「擺暝」文化,已深被觀光客所青睞。這對地區觀光產業的發展,當有一定的助益。

「擺暝」既然是閩東文化的元素之一,理論上來說,四鄉五島元宵迎神的內涵,必然是大同小異的。可是,文化之所以能吸引人的目光,往往就是在「小異」之處。也就是說,有此「差異」方能區隔出各村落不同的特色。近幾年,大家把目光集中在北竿的「祈夢」、「扶乩」、「掆乩」、「燒馬草」…等。今年元宵節,若非西莒的熱心人士將「躃火儽」的「復原」新聞發布於《馬報》,我敢說,絕大部分西莒以外的鄉親,不知道它是什麼活動。簡單的說,「躃火儽」(ㄅㄧㄝˇㄏㄨㄧˊㄌㄟ+,pieˇhuiˊlei+)就是「孩囝」(ㄏㄟ+ㄧㄤ+,hei+ iang+)賽跑的意思,這是從前西莒特有的年節民俗活動。它選在元宵期間舉行,除了有祛災祈福之意義以外,又可達到競技聯誼、運動強身的效果。若能推廣,不僅讓馬祖「擺暝」文化更加多元,且對行銷西莒當有正面之功。

我在敬恆任教三年,當時居民尚未大量外移,因為「人多勢眾」,看到當地「擺暝」龐大的陣仗,讓我大感驚訝。除了「孩囝」角色多元、鼓板人數眾多以外,還有十幾個手持各式兵器,口中不斷的喊著「威武—唷–」的「呵班」(權宜注音ㄏㄛㄦ ㄅㄤ,hœ βang)和替神明拿道具的「跟班」。不同的「孩囝」有不同的臺步,當地年輕的朋友說這是「有步出」(有規矩的。ㄨˋㄅㄛ^ ㄘㄡㄎˊ,uˋpuo^ tshoukˊ)但是,在熱鬧歡慶的氣氛中,卻從未看過「躃火儽」這個傳說中的節目。直到去年,有幸到四鄉五島走一圈,在西莒遇到老球友順壽兄,除了敘舊之外,也向他請教當年尊翁製造漁具及擺暝事宜。訪談過程做了文字記錄及現場錄音,所以,儘管行程匆匆,但收穫卻極為豐碩。舊曆年前,滿棟兄來電討論這個活動的漢字寫法。因為地方文獻都把它寫成「跑火賽」,如此呈現出於無奈,因為這只是語意符合而已,對語音的紀錄和傳達,終究有隔閡之感。在溝通時,仔細聽滿棟兄的解釋,確定了名稱的發音,回想去年順壽兄的口述,再加上自己的訪談,所得到的活動輪廓大致如下:

一群穿著「孩囝」服裝的人,追趕前面持火把或提火盆者,借同時追趕的速度快慢定勝負,一如田徑場上的賽跑。莒光各村莊有不同的「社」,各社備有不同的神偶,故跑起來非常熱鬧。由於早期鄉間道路不如今天平坦,執火的人可以跑向菜園田地,也可以跑向海邊沙灘,而「孩囝」都是前仆後繼地追著。有時故意捉弄「孩囝」,火把沿著小路奔跑,所以稍不留神,「孩囝」就會跌跤,因爬起來吃力,造成的笑果令人捧腹。有時候持火者會引導「孩囝」跑到自家附近,或自己的田園,借火把之威勢、眾人吆喝之聲來驅趕野狐鬼怪。跑的路線並不固定,有時是滿山遍野,故跌入糞坑、溝渠也偶有發生。當時居民多,但是娛樂的活動卻稀少,所以,人人都想爭取上場較勁的機會。這種場面說是「孩囝」運動會也不為過。據曾參與競賽的耆老回憶,狂奔的「孩囝」如同神明附身一般(見下兩圖)。

孩囝賽跑就定位。陳志仁提供
孩囝衝刺。林滿棟先生提供

活動過程介紹後,必須向大家報告選擇漢字的經過。替漢語方言尋找本字必須先確定語彙的「音」和「義」,然後考訂字形方不至於游離無根。本詞彙有三個字,前兩字毫無問題,但末字的ㄌㄟ+(lei33)前後花了五天仍無法定案。首字ㄅㄧㄝ+是「奔跑」的意思,此處用「躃」是權宜性的選擇。「躃」的國語讀ㄆㄧˋ和ㄅㄧˋ,意思是雙腳行動不便,或跌跤。可見字義和實際情境完全相反。奔跑的本字是 [走辟] ,但此字電腦所無,一般性的字典也不收載。大陸出的兩本《福州方言字典》都是用「躃」字替代。

為末字尋找本字之前,不得不再提及福州方言的音變條例,福州方言的詞彙,其末字的聲調是固定的,但是它的聲母會因為前字的韻尾而變音。所以,讀音為ㄌㄟ+的字群,有可能來自:ㄉㄟ+、ㄊㄟ+、ㄙㄟ+以及自己本身的ㄌㄟ+。把這些同音字找出,再和「躃火」排列組合,卻找不到堪用且合乎邏輯的字。最後在《說文解字》中找到字義為下垂的「儽」字暫用,因為它符合提著火盆引導神偶往前衝的場面,所以,將活動寫成「躃火儽」,雖不滿意也只能夠「暫時」如此了。

西莒青帆社協舉辦的「躃火儽」已在日前舉辦過了(影像見下),而且大手筆的實質補助前來參賽的外島朋友。能跨出第一步,就是好的開始。希望本活動能長長久久、風光熱鬧地辦下去。

(西莒「躃火儽」比賽影音畫面。陳志仁提供。)


轉載自《攀講馬祖》

387 次查看0 則留言

Comments


bottom of pag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