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op of page

尊王降旨敕封張書記


文:劉宏文老師

【圖文來源|白沙社區發展協會《櫓聲已遠─白沙村的往日時光》─110年連江縣社區營造計畫成果】


白沙平水尊王廟坐落於白沙村左前方,面朝大海,護佑白沙村民出入平安,魚蝦滿艙,是馬祖四鄉五島唯一祭祀平水尊王的廟宇。平水尊王廟有一尊神明,非常獨特,祂是白沙村前村長張金吾先生。民國73年前後,平水尊王託夢降旨,迎入金吾先生英靈,敕封為平水尊王府書記,以襄助尊王護國祐民之大業。


張金吾先生,民國25年出生於北竿白沙。年幼喪母,他沒有兄弟姊妹,由父親張金全先生撫養長大。國軍來馬祖之後,在尊王廟內設立分校,張金吾讀了兩年。民國40年間,政府保送馬祖籍學生到金門讀初中,因為家貧,金吾先生終究失去繼續升學的機會。


民國40年代,白沙村人普遍以漁為業,有艋艚、有舢舨,遠海近岸,大大小小有20多艘漁船。張金吾16歲起便到艋寮工作,幫忙煠蝦皮,曬蝦皮,有時也頂替大人出海,幾年下來,對白沙附近海域瞭若指掌,大艋、小艋、圍繒、放釣、放縑等各種漁事,也都駕輕就熟。


張金吾本性妥當(老實),待人謙恭有禮,且工作認真踏實,雇用過他的船主,無不讚美有加。25歲那年,父親不幸去世,張金吾悲傷難過,整日以淚洗面。


同村王詩珠先生,在內地讀過私塾,能識字、會算盤,當時經營一間店鋪,在多數都以捕魚為業的白沙村,算是富裕人家,村人都以「老闆」相稱。他看著張金吾長大,見他忠厚老實,做事勤奮,且面貌堂堂,對他印象非常良好。


詩珠老闆生有二女,膝下並無男丁。適時,二女王蓮妹從馬祖初中畢業,在白沙分校任代課教師。詩珠老闆見金吾喪父,於今孤身一人,有意招他為婿。女兒蓮妹也知金吾人品高尚,老實可靠,雖然學歷不及自己,卻是可以託付終身之人。26歲那年,張金吾與王蓮妹成親,半子半婿,進了王家之門。婚後,張金吾先在近海捕魚,春夏圍繒捕丁香、鯷魚,夏天鯧魚、白力魚,秋冬以後則是帶魚、鰻魚、還有經濟價值最高的蝦皮。


民國50年代起,退輔會榮民產銷中心開始收購地區蝦皮、黃魚等漁產,外銷台灣,高檔蝦皮更轉銷到香港。漁民見銷路暢通,紛紛向政府貸款購買漁船漁具,打楸拉網,於每年農曆九月以後圍捕蝦皮。張金吾也在此時投資打蝦皮,他沒有艋艚,便與塘岐王水官先生合股,租用他的「中興100號」艋艚,同時聘請「下江(負責出海)」、「伙長(負責艋寮事務)」,從農曆八月開始做季頭,準備打楸以及漁網與漁具。


當時,白沙澳口外已有多艘漁船兜岸佈網,為免影響同村漁民的漁獲,張金吾決定做「開岸(遠海)」。他結合白沙幾位青壯漁民,投資了四十張艋仔,佈在瀏泉礁旁邊一個叫「球艋」的礁石附近,打楸佈網捕蝦皮。這塊礁石漲潮時整個沒入大海,退潮時可看見「水花打鼻」,非常容易辨認,南竿牛角、山隴都有漁船來此佈網。

第一年的遠海艋艚,蝦皮豐收,伙計、伙長都有錢賺。第二年,同村劉禮泉與王詩如也相繼投資遠海打蝦皮,光是白沙村就有三艘「開岸」漁船,可說盛況空前。


民國50年,縣政府在南竿介壽村興建漁會大樓,一樓設有鹽艙、漁具部門與冷凍庫的設備。張金吾最初擔任白沙民防隊漁事組長,因其勇於任事與熱心服務的精神,隨後又獲選為北竿鄉諮詢代表,並連任多屆連江縣漁會的理事。他經常赴南竿開會,為北竿漁民爭取興建漁寮、漁船機械化、漁具補助、漁民貸款等權益,可謂不遺餘力,村人都尊稱他為金吾先生。


金吾先生建議漁會與退輔會,將收購蝦皮的範圍擴大到北竿,以照顧北竿魚民的利益。蝦皮季節開始,他以自己的漁事經驗,指導漁民辦季頭、何處佈網,何時收網。他並陪同輔導會人員到漁家收購蝦皮。蝦皮分甲、乙、丙三級,甲級蝦皮含鹽極少,必須頭身完整、純淨無瑕,無一絲「游龍」、小蝦留下的紅鬚,標準最高,價錢也最好。當時有些漁民,往往施加過多鹽份,以增加重量。金吾先生總是耐心溝通、勸導,鼓勵漁家少鹽、耐心挑揀,將本應判為乙級的蝦皮升格為甲級。


民國65年,馬祖漁產加工合作社成立北竿分廠,由金吾先生負責。除了收購蝦皮, 又增加收購白力魚的業務。當時進嶼附近的海域,離白沙不遠,是白力魚產區。金吾先生租用張依順先生的瓦房二樓作為辦公室,將碼頭邊的一棟房屋改建為加工廠,增建水泥鹽池,醃製白力魚。


有五、六年間,白沙白力魚的魚況非常好,每天都有數十到數百公斤的魚獲。白力魚經一星期的醃製,再攤開在陽光下曝曬、發酵,然後裝袋運到台灣外銷香港,這就是有名的「霉香力魚」。時任白沙村幹事的陳天喜先生回憶,金吾先生非常好客,午餐時間,經常邀請共餐,魚寮內技工漁民圍桌而坐,紅燒後的霉香力魚非常下飯,一桶炊飯一下子就吃得光溜見底。


因職務之便,金吾先生經常與漁會理事長吳木肯、黃星華,陳葆麟等人討論事情,他也與李貴立、陳一鵬前後任鄉長熟識,也是民眾服務站楊作永、潘輔等主任的好友。民國60年間,坂里青年王詩如搬到白沙村捕魚,金吾先生經常找他與村裡的青年講古、聊天,告訴他們做人做事與待人接物之道。王詩如印象深刻,因為村裡長著多半木訥少言,或者以訓誡的口氣交代事情,極少如金吾先生這般耐心開導。這些叮嚀成為他一生做人做事奉行的圭臬,其後,他也一直以「師傅」尊稱金吾先生。


王詩如回憶,有件事情他至今難忘。他在白沙捕魚時,某日中午,路過金吾先生的漁寮,天氣炎熱,他看見有人躺在涼椅休息,手邊拿了一冊國小課本,正一字一句的專心唸讀。他仔細看清,唸讀的是居然是金吾先生,王詩如大為驚奇,那時金吾先生往來的都是高官顯要,卻自認識字不多,不斷自修精進,王詩如對他虛懷若谷與好學不倦的精神非常敬佩。


金吾先生曾任村長職務,經常協調軍方配合潮水,放寬漁民出入港口的管制;若遇火炮演習,影響漁民作業,更需面報長官,調整射擊位置與時間。當時每年有美援發放救濟品,他總是想方設法,讓真正貧戶都能分得適量米糧衣物,滿足基本需求。


民國50年代,平水尊王廟曾有一班軍人借住,戍守白沙澳口。夜間士兵抽菸不慎,引起祝融之災,整座廟宇付之一炬。金吾先生發起募捐,重建廟宇,除了出錢出力,同時徵得村人同意,在蝦皮收入中,每100元捐2元,作為建廟基金。當時白沙蝦皮豐收,價格優渥,在金吾先生主事下,很快以水泥鋼筋修復,尊王金身得以安座,村民擺暝祭祀也方便許多。


民國66年間,大陸拖網漁船成群結隊越界到馬祖海域捕魚。特別在瀏泉礁附近,三天兩頭即傳出魚網被拖網捲走,或者被攔腰砍斷的事件。漁民不堪其擾,損失慘重,紛紛將楸樁撤回,而此時近海漁業也連年歉收。有人遷台依親,到工廠上班,無風無浪,每月薪水有二、三萬元。消息傳回馬祖,大家紛起效尤,一家五口進工廠,每月可賺十多萬元。當時擔任村長的王詩如說,民國60年初任村長,白沙村大小人口尚有570多位,到民國69年僅剩100多人,超過2/3的人都搬到台灣討生活。


民國70年以後,白沙漁業逐漸沒落,愈來愈多的人遷居台灣,金吾先生的蝦皮與白力魚事業也逐漸萎縮,魚貨加工廠的鹽池空無一物。他望著這個從小長大、付出無限心力的漁村,逐漸蕭索沒落,心中無限感慨。此時,妻子蓮妹也結束雜貨店生意,遷台居住。金吾先生不時往來台灣、馬祖,變得愈加沉默。民國71年,金吾先生在台北中和家中積鬱而終。


次年,平水尊王託夢降旨白沙耆老曾依珠(曾德華、曾玉花父親),謂白沙境信眾張金吾君,生前熱心公益、造福鄉梓,且為人正直,公正無私,當迎入尊王府奉祀。曾依珠將此事稟告廟委會,經扛乩請示,獲尊王確認並敕封書記官銜,隨侍左右,輔佐尊王護祐風調雨順,全境平安。

民國73年,張書記金身塑成,鑼鼓鞭炮迎入尊王府,供後人悼念祭拜。


張金吾先生(中立者) / 照片來源:王詩如提供

張金吾先生(第二排左起2) / 照片來源:王詩如提供

259 次查看0 則留言

Comments


bottom of pag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