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op of page

堅持信仰的方向,馬祖道士陳高照


文/許赫

【圖文來源|福沃社區發展協會《福澳傳奇:老故事x新回憶》─109年連江縣社區營造計畫成果】


陳高照道士

在那個港片鼎盛的時代,造就了無數的經典電影,而其中的殭屍片最讓人回味難忘,最讓人印象刻的就是殭屍道長林正英了,小時候不論殭屍多麼恐怖,有英叔出場就會瞬間安全感爆棚。


我們這次在馬祖見到道士陳高照,他從民俗的角度切入,讓我們更加了解馬祖的風俗人情跟信仰,也認識到了道士這個行業。


他外表青瘦,眼光有神。回答的每一句話都會思考再三,或許身為神明的代言人絕對是輕忽不得的。他的話就像直球進壘,精準而肯定。


他說,在阿嬤那個年代,聽到小朋友不舒服,不管是做噩夢還是發高燒,都會找道士作法畫符,然後燒一碗符水給小孩喝,尤其是在馬祖當年那個醫療資源缺乏的年代,道士這個行業甚至比醫生還萬能。


道士是中國道教的神職人員。問陳高照為什麼會走上道士這一條路,他說家裡世代是道士,師承閭山派。供奉白蛇,父親是道士,原本就希望他與二哥繼承家業,當時父親領他入門,先學吹角,再來就是念經跟畫符,光是道教的符咒就多達100多種,這都要記清楚怎麼畫並且背起來,父親說,這是濟世救人的工作,千萬不能出亂子。只是當時他選擇了另一條不同的路,投身軍旅,保家衛國。直到離開軍職,才決定投身道士這項工作。


宗教上的兼容並蓄—閭山派

閭山派始於魏晉南北朝,供奉閭山九郎、臨水三夫人(即:陳靖姑、林九娘、李三娘)等諸神,是中國道教的重要流派。閭山派教法形態至今仍保留了許多閩越地區的習俗。


陳高照告訴我們,有時候開壇做法時還會變換女裝。閭山教道壇的法服以「夫人教」為代表,其法服最突出的特徵是頭繫法巾(紅色的長巾),紮神額(皮制或稱神額),上身穿綠襖(或便衣,下身著長裙或短裙(紫裙,紅色或藍色),赤腳,或穿草鞋、布鞋。換言之,開壇作法會先以穿道士服,之後會換女裝進行法事。


陳高照說,馬祖地區喪禮極為隆重莊嚴,每逢喪事都會遵循古禮,慎重行事,這也是一種慎終追遠的象徵。像是遇到喪事需要開壇作法時,通常下午四點先做開壇準備,一直到等到家族全員到齊才能開始作法,像是嫁出去的女兒會比較晚回來,一直要等到把夫家的事忙完了才可以回來,所以往往開壇都是午夜時分了。只見孝女從街口一路爬跪入門,額頭蓋了一塊白色的面巾,哭唸著押韻的辭句以示哀働,馬祖仍保留著俗稱「哭路頭」的習俗。哭喪在傳統喪禮中被視為「盡孝道」的表現,哭唸的詞句讓人聽了落淚,開壇作法常常周圍會有大批的人圍觀。


馬祖這一帶,若小孩身體不適,又無明顯生病跡象,可能是受了驚嚇,以至於三魂六魄未回體內。老一輩的人會請道士誦唸「全集科儀」將魂魄收回。陳高照說,道士的工作並不輕鬆,幾乎是隨傳隨到的。還有孕婦受到驚嚇,也可請道士誦唸「小事全集科儀」撒擲鹽巴、投擲米粒於宅內,並畫「安胎符」貼於寢床上,保佑胎兒順利安產。


陳高照還提醒探望久病的親友,要先翻看黃曆,看日子適不適合探病以免遇到沖煞。有些體質較敏感的人,若是途經喪事,或是碰到超渡法會,或是去探病,不慎遇到沖煞,可能會發生暈眩,或癱軟無力,嚴重的甚至會替久病的人去見閻王,道士再三強調,不可不慎。


馬祖重要的民俗活動—做出幼

現在馬祖每年舉辦三大民俗活動之一的「做出幼」也是由陳高照負責。出幼,儼然成為馬祖重要的觀光活動。所謂「做出幼」,就是閩東地區傳統的成年禮儀式,針對16歲的青少年們,宣告脫離孩童時期進入另一個人生階段,之後要對自己的所作所為負責,並對社會有所貢獻,也藉著這個儀式對臨水夫人表達感謝庇蔭之意,讓孩子們能健康平安地長大成人。


整個做出幼的儀式遵循傳統習俗,先是舞龍舞獅,接著為主角們換上唐裝,象徵邁向人生的新階段,然後這些即將成年的青少年們,先對家長與師長深深的一鞠躬,感謝父母及師長對自己的養育之恩以及諄諄教誨,並誓言從今以後對自己的人生負責、做個對社會有貢獻的人。然後整個典禮正式展開,道士為地方耆老與青少年們身上灑淨水,為他們祈福;接著跟隨道士穿越五靈公廟過火爐,在鑼鳴與牛角低鳴聲齊奏下繞著廟埕三圈,最後由地方耆老在青少年後背蓋上朱紅色大印,最後,才會由縣長加冠和給予小禮物。

小兒關煞|請算命師依新生兒的生辰八字在命盤上列出可能遭逢的關煞。

另外,道士陳高照還提到了補庫的儀式,所謂補庫是指燒庫寶、元寶金紙以添補神明的財庫,因為神境有如人世間,神明也有應酬,驅邪逐鬼也要花費,所以村民每年補庫一次。補庫儀式是在元宵節之後,輪值做頭者向各家戶收取費用購買庫寶、元寶後,以一定數量的金紙發配各戶摺成金元寶,當天送到廟裡,村民並依指示準備供品,齊聚廟前或海口,面朝海口設一香案,請來廟裡神明香爐,由道士焚香誦經後焚燒元寶,祈求神明保佑全境平安。另外,儀式最後道士將供品灑向四面八方,意為給孤魂野鬼食用,由於馬祖沒有中元普渡的儀式,因此補庫時有集體安撫作用,也使得好兄弟得到安頓。


儀式完畢則各家戶會領經過神明加持的符紙貼在門楣上,象徵保佑平安。說起來,補庫儀式處處充滿著人情味,有些經濟窘迫的人家,他用蒸飯替代供品,以節省開支,大家也不會多加為難。有時為了撐場面,「做頭」(主事者)會向村公所借白米若干包備置一旁,讓祭品感覺更豐盛一些。供品旁擺放如線香一般的枝條,鄉親稱「齋棍」(ㄗㄝˋㄡㄥˇ,tsɛˋoungˇ),此物的作用如扁擔,目的是方便鬼囝將包子等供品挑走或抬回。


馬祖的日常活在陽光下,也活在有日月星辰相伴的夜晚,道士陳高照為神明代言,只要是關於土地歷史的,關於在這裡發生的故事。他都願意做,他表示:「所有的東西如果沒有從地上來,這個東西怎麼會活得精彩?你要種一棵樹、一朵花怎麼會好看,一定是從土地出來的,文化也是一樣。」


165 次查看0 則留言

最新文章

查看全部

Comments


bottom of pag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