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op of page

七月半說應景「楮錢」


作者:陳高志

「元」的本義為「首、腦袋」,其後引伸為「凡是重要的人和事」皆可稱「元」。  道家思想中有「三元節」之稱,指的是「三官大帝」的誕辰,這是非常重要的民俗節日。若分別來說,天官生日為上元節,是天官賜福的日子,日期為農曆的元月十五,也就是習稱的元宵節。慎重其事的人會在這一天舉行「祈福法會」。地官生日為七月十五日,這一天即中元節。因為是地官赦罪之日,所以要舉行普渡孤魂之儀式。水官的生日為下元節,日期在十月十五日。這一天也是水官為民解厄之日。故有些地方的習俗,會為時運不佳的人舉行消災法會。類似說法唐代已有,只是流傳各地之後各有偏重。以馬祖為例,除了「元宵」、「中元」以外,似乎沒有為十月十五日的下元節舉行過任何儀式。

馬祖鄉親特別重視「元宵」與「中元」。然而,面對這兩個節日的心情並不相同,簡單的說,是在於「歡樂慶元宵」和「緬懷渡中元」之分。中元節馬祖話說「七月半」(ㄑㄧㄎˇ兀ㄨㄛㄎ ㄅㄨㄤ,tshikˇnguok puang),為何這裡的「半」要讀成陰平調的ㄅㄨㄤ?還是它另有本字?這些疑惑目前是很難解釋的。馬祖的「七月半」祭拜的主要對象是祖先,偶而有人家為求居住平安、幼童「好疼」(安眠能吃。ㄏㄛ ㄌㄧㄤˇ,ho liangˇ),在自家附近象徵性的燒一些紙錢,像台灣沿街路祭「好兄弟」的場景咱們地區少見。馬祖慰祭孤魂野鬼比較隆重的儀式,是附在為神明「補庫」的禮儀中舉行。

馬祖有一句俗諺語說:「鬼囝無情。」話語中的鬼也包含「家鬼」在內。耆老認為,「公婆嬤」(祖先。ㄍㄨㄥˋㄇㄛ+ ㄇㄚ+,kungˋmo+ ma+)固然會庇佑後代,然而,陽世子孫也必須按規矩「馨香」列祖列宗。若是有意無意的讓祖先「斷炊」,一切後果自負。祂會適時的「發爐」示警,或者給於「必要」的警惕。謹小慎微的人會擲筊「搏杯」,甚至到對岸去「觀落陰」。筆者青年時代,正逢馬祖鄉親大遷徙時刻。有人詢問對方何時搬遷,常聽到的回答是:「七月半做儷」(過了中元節以後)。固然考慮到此時海峽風浪平靜,但是,祭祀祖先後求得闔家平安、前途順遂也是原因。

華人是慎終追遠的民族,一年中拜祭祖先的機會並不少,可沒有比中元節來得隆重。除了信仰天主、基督的家庭以外,一般民眾都是在前一個月就開始摺紙錢,成串或散裝的各式造型紙錢,堆積如山,讓純樸的漁村,呈現出另一種很難表達的氛圍。中元節燒的紙錢基本款有四種,即,蓮花箔、元寶皏、酒盞銀、金銀條。前三者可以穿線成串,馬祖話說「蜀摜、蜀摜」(一串、一串。ㄙㄨㄛㄎˋㄍㄨㄤ^,suokˋkuang^),其中以蓮花、元寶最為繁瑣。小時候家裡開雜貨店,經常在顧店時被父母吩咐順便摺紙錢。因為性格粗枝大葉,不耐煩做細工,總是偷懶選擇簡單的來做,頂多做到用糨糊黏「元寶皏」而已。

小時候看大人做蓮花箔(ㄌㄟㄥˇ兀ㄨㄚ ㄅㄛㄎ,leingˇngua pok)感覺有一些耗工。拿24張或36張紙箔,用做鞋子打洞穿繩的「擂鑽」(ㄌㄛㄩˋㄗㄛㄥˇ,loyˋtsongˇ)在一個角落邊打洞,然後穿針引線將它固定。從前是用中間貼有一片銀色錫的白紙箔,如今不見市售,大家都用「純金」的紙箔來做(圖1.)。利用一正一反、一左一右的摺疊,前後相依相靠自求固定而成。少年時代,梅石電影院曾放映香港電懋公司拍的,林翠、趙雷主演的黑白片《寶蓮燈》,幻想自己是「二郎神」,提著它在大澳老街耍弄,有人向家母告狀,結果又吃了一頓排頭。

圖1.蓮花箔。王榕樂先生提供

「元寶皏」(兀ㄨㄛㄥˇㄇㄛˊㄆㄧㄤ+,nguongˇmoˊphiang+)。取一疊紙箔,先壓出摺痕,然後一張一張的取下,用糨糊固定成兩頭尖尖的抽象元寶形。哎!說得太抽象了。具體的說,就像肯德基炸雞塊阿伯戴的「船型便帽」一般,再黏成2×5如餅狀平面(圖2.)。「皏」的意思是「小片餅狀物」。小時候看到鄰居煎麵粉餅說「烙皏皏」(ㄏㄛㄎˋㄆㄧㄤ+ ㄆㄧㄤ+,hokˋphiang+ phiang+)。因為它如餅狀的平面,所以,也得「皏皏」之名。它個別造型如元寶,因此也有元寶之稱。特別提醒大家,馬祖的元寶實物有二,外型如元寶者固然可稱元寶,這是名實相符的,可另有一種紙箔也稱「元寶」 (如圖3.),這又是「異物同名」之實例。紙箔的元寶只能用在宮廟,是禮敬神明用的,這種通貨只能通行於仙界,祖先及「下界」鬼怪都無福享用。

圖2.元寶皏。大姊瑞芳女士提供。
圖3.元寶。時代進步,「元寶」的造型也在蛻變之中。王榕樂先生提供。

酒盞銀(ㄐㄧㄨˇㄧㄤˇ兀ㄩㄣˋ,tsiuˇiangˇngyngˋ),這個最簡單。取兩張紙箔,重疊交叉成八角,兩手的拇指、食指各捏一邊,右手指朝左手指逆時針繞半圈,底部出現尖狀,右手中指將尖底往上頂,有凹底出現即可(見圖4.)。將它穿線成串,就類似套在脖子上的花環一般。

圖4. 酒盞銀。王榕樂先生提供。

金銀條(ㄍㄧㄥ 兀ㄩㄣ ㄋㄧㄡˋ,king ngyng niouˋ)。取單張紙箔捲成香菸狀,在縫處兩端一壓即成(見圖5.)。圖中的長條物即是金銀條。

圖5. 金銀條。大姊瑞芳女士提供。

除了上述4種型態以外,另有「冥衣」、「楮衣」…等。因礙於篇幅,其他的就不多說了。

自從投入馬祖民俗文化的整理工作之後,每遇瓶頸,都得打電話四處詢問。其中山隴王爺榕樂先生是我重要的請教對象之一。閒聊時觸類所及,常常是問一而知三四。今晨為寫「楮錢」往事,向王爺查詢相關事宜,不到一刻鐘就收到實物照片。王爺手藝之靈巧,遠近馳名。本文能有圖片輔助說明,將使文意更加明白。在此謹向王爺致上最誠摯的謝意,以感念熱心相助也。



轉載自《攀講馬祖》

76 次查看0 則留言

Comentarios


bottom of page